Ads

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

作者:苏轼朝代:宋代

苏轼 -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 - 原文

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的全文是什么? 苏轼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txt在线预览

尊酒何人怀李白,草堂遥指江东。珠帘十里卷香风。花开又花谢,离恨几千重。
轻舸渡江连夜到,一时惊笑衰容。语音犹自带吴侬。夜阑对酒处,依旧梦魂中。

苏轼 -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 - 作者及朝代等信息

问题: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的作者是谁?

答案: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的作者是苏轼, 苏轼除了将进酒,还有其它作品,如: 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; 念奴娇·赤壁怀古; 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; 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; 江城子·密州出猎;

问题: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是哪个朝代的作品?

答案: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是宋代创造的

基本信息描述更多
作者苏轼更多苏轼文章
朝代宋代更多宋代作品

苏轼 -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 - 译文

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翻译及解析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白话文

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酒论文呢?是杜甫,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。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。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,离恨之情层层叠叠,有千层之厚重。
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,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。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。夜深喝酒的地方,仍是像作梦一样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陈如江著,一蓑烟雨任平生:东坡词赏读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9.08,第38-39页
2、 (宋)苏轼著;石声淮,唐玲玲笺注,东坡乐府编年笺注,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0.07,第297页

苏轼 -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 - 词语解释

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重点词语解释,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难点解释

词语词语解释
临江仙:唐教坊曲,后用为词牌名。
草堂: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。
江东: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,往来于金陵(今江苏南京)、采石(今属安徽)之间。
杜甫《春日忆李白》诗:“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。何时一尊酒,重与细论文。”
轻舸(gě):小船。
“语音”句: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。吴侬,吴地口音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陈如江著,一蓑烟雨任平生:东坡词赏读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9.08,第38-39页
2、 (宋)苏轼著;石声淮,唐玲玲笺注,东坡乐府编年笺注,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0.07,第297页

苏轼 -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 - 赏析

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内容赏析,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修辞手法赏析

  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。“尊酒何人怀李白”两句,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,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。“何人”,当然是指杜甫,故作设问,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,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。杜甫、“草堂”都是词人自喻,“李白”、“江东”则是他喻,即比喻友人,亦即“扬州席上”的主人。“珠帘十里卷香风”,用杜牧诗意写扬州,暗指东道主王存,与上文“怀李白”、“指江东”语意相承。词人怀念之情虽深,可是“花开花谢,离恨几千重”。“花开花谢”,象征着时光的流逝,这里是说离别之久;“离恨几千重”,是夸说离恨之深,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,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,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。

  有了上片的铺垫,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,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。“轻舸渡江连夜到”,承上“珠帘”句,点出题目“夜到扬州”。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,所以才如此便捷。“一时惊笑衰容”,紧承前句,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。词人当年已56岁,又久历宦海沉浮,天涯游宦,说是“衰容”,想来是极为吻合的。彼此倾谈时,词人还发现,对方“语音犹自带吴依”。结穴二句写“席上”的情事:“夜阑对酒处,依旧梦魂中。”这里化用杜甫写乱离中与亲人偶然重聚时深微感情的名句——“夜阑更秉烛,相对如梦寐”,来表现这次重逢时的迷惘心态,从而深化了与老友间的交谊。

  这首词真实地表露了词人当时“量移”后的心境。“量移”,虽未能彻底平反昭雪,但已显现出宽赦之君恩。所以,词人先以李白受谗自喻,后以杜甫乱中幸得生还相譬,其用事贴切,暗与自己实际遭遇相合。故而在六十字的短短篇幅中,写了相忆、相聚、慰藉、话旧、伤离等广阔的内容,含蓄地倾诉了自身之不幸遭遇,使作品更富于感愤。使人读之浮想联翩,为之凄然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朱靖华,饶学刚,王文龙编著,苏轼词新释辑评 (下册),中国书店,,第1121-1122页
2、 熊朝东著,明月几时有:苏轼诗词文精品选析,四川文艺出版社,2001,第186页

苏轼 -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 - 创作背景

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写作背景,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历史背景是什么? 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写作时间及背景

问题: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写于何时?

答案:临江仙·夜到扬州席上作写于宋代

  宋哲宗元祐六年(1091年)四月,苏轼从杭州任上被召回朝廷,赴京途中过扬州,友人设宴,于是作此词于席上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陈如江著,一蓑烟雨任平生:东坡词赏读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9.08,第38-39页
广告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