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风波·重阳
作者:朝代:宋代
苏轼 - 定风波·重阳 - 原文
定风波·重阳的全文是什么? 苏轼定风波·重阳txt在线预览
酩酊但酬佳节了,云峤,登临不用怨斜晖。古往今来谁不老,多少,牛山何必更沾衣。
苏轼 - 定风波·重阳 - 作者及朝代等信息
问题:定风波·重阳的作者是谁?
答案:定风波·重阳的作者是苏轼, 苏轼除了将进酒,还有其它作品,如: 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; 念奴娇·赤壁怀古; 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; 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; 江城子·密州出猎;
问题:定风波·重阳是哪个朝代的作品?
答案:定风波·重阳是宋代创造的
基本信息 | 描述 | 更多 |
---|---|---|
作者 | 苏轼 | 更多苏轼文章 |
朝代 | 宋代 | 更多宋代作品 |
苏轼 - 定风波·重阳 - 译文
定风波·重阳翻译及解析 定风波·重阳白话文
同客人带酒登山,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,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。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,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。
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,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,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。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,数不清啊,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。
参考资料:
苏轼 - 定风波·重阳 - 词语解释
定风波·重阳重点词语解释, 定风波·重阳难点解释
词语 | 词语解释 |
---|---|
定风波: | 词牌名,唐教坊曲名,后用作词牌,为双调小令。一作《定风波令》,又名《卷春空》、《醉琼枝》。格律以六十二字,上片五句三平韵,二仄韵,下片六句四仄韵,二平韵,即欧阳炯所做格律为正体,另有七种变体。 |
重阳: | 即重阳节。 |
携壶: | 带酒。 |
翠微: | 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。 |
涵: | 容纳,倒映。 |
初: | 第一次,刚刚。 |
尘世: | 人间。 |
酩酊(mǐng dǐng): | 沉醉,大醉。 |
但: | 只是。 |
酬: | 酬谢。 |
云峤(qiáo): | 耸入云霄的高山。 |
登临: | 登山临水。 |
斜晖: | 夕阳。 |
多少: | 数不清。 |
牛山: |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。 |
参考资料:
苏轼 - 定风波·重阳 - 赏析
定风波·重阳内容赏析, 定风波·重阳修辞手法赏析
上片,以景入情,描叙登高赏菊,饮酒言欢的情景。“与客携壶上翠微,江涵秋影雁初飞”,开头两句点明“上翠微”的行踪,描绘“江涵秋影”与“雁初飞”的两幅画面。触景生情,便迅速推出“尘世难逢开口笑,年少,菊花须插满头归”的三句人生箴言。趁着这大好的年华、大好的秋光大笑,插黄花。上片即花生情,也为过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笔。
下片,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。饮酒抒情,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文化,称之为“酒文化现象”,苏轼也不例外。“酩酊但酬佳节了,云峤,登临不用怨斜晖”。写把酒临风,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。登山临水,同样也是为了酬谢佳节。即使夕阳快落山了,也用不着愁怨。夕阳是自然界中“无限好”的景致,自然人生“夕阳”也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“古往今来谁不老,多少,牛山何必更沾衣”,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。杜牧含蓄地说人生“只如此”,而苏轼则直言不讳人生“谁不老”。尤其词的最后引齐景公泣牛山的故事,传情达意,精炼入微,可谓妙笔。
全词,以景入情,即景生情。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,但是不消沉,不伤感,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、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。
参考资料:
苏轼 - 定风波·重阳 - 创作背景
定风波·重阳写作背景, 定风波·重阳历史背景是什么? 定风波·重阳写作时间及背景
问题:定风波·重阳写于何时?
答案:定风波·重阳写于宋代
宋神宗元丰四年(1081年)九月,重阳节到来,苏轼与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赏菊,饮酒赋诗。苏轼有感于杜牧《九日齐安登高》诗,心境一致,作该词以表达苏轼唯物的生死观。
参考资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