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
作者:朝代:宋代
苏轼 -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 - 原文
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的全文是什么? 苏轼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txt在线预览
手红冰碗藕,藕碗冰红手。郎笑藕丝长,长丝藕笑郎。
苏轼 -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 - 作者及朝代等信息
问题: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的作者是谁?
答案: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的作者是苏轼, 苏轼除了将进酒,还有其它作品,如: 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; 念奴娇·赤壁怀古; 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; 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; 江城子·密州出猎;
问题: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是哪个朝代的作品?
答案: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是宋代创造的
基本信息 | 描述 | 更多 |
---|---|---|
作者 | 苏轼 | 更多苏轼文章 |
朝代 | 宋代 | 更多宋代作品 |
苏轼 -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 - 译文
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翻译及解析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白话文
参考资料:
苏轼 -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 - 词语解释
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重点词语解释,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难点解释
参考资料:
苏轼 -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 - 赏析
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内容赏析,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修辞手法赏析
东坡的回文词,两句一组,下句为上句的倒读,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,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。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,如“邮便问人羞,羞人问便邮”、“颦浅念谁人,人谁念浅颦”、“楼上不宜秋,秋宜不上楼”、“归不恨开迟,迟开恨不归”等,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,故为妙构。
这首回文词是作者“回时闺怨”中的“夏闺怨”。上片写闺人昼寝的情景,下片写醒后的怨思。用意虽不甚深,词语自清美可诵。“柳庭”二句,关键在一“静”字。上句云“风静”,下句云“人静”。风静时庭柳低垂,闺人困倦而眠;当昼眠正熟,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。同是写“静”,却从不同角度着笔。静中见动,动中有静,颇见巧思。三、四句,细写昼眠的人。风吹香汗,薄衫生凉;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。变化在“薄衫”与“薄汗”二语,写衫之薄,点出“夏”意,写汗之薄,便有风韵,而以一“凉”字串起,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。过片二句,是睡醒后的活动。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,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。上句的“冰”是名词,下句的“冰”作动词用。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,留待夏天解暑之用。杜甫《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》诗“公子调冰水,佳人雪藕丝”,写以冰水拌藕,犹此词“手红”二句意。“郎笑耦丝长,长丝藕笑郎”,收两句为全词之旨。“藕丝长”,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,古乐府中,常以“藕”谐“偶”,以“丝”谐“思”,藕节同心,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。《读曲歌》:“思欢久,不爱独枝莲(怜),只惜同心藕(偶)。”自然,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,故闺人报以“长丝藕笑郎”之语。笑郎,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。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,末句始露出“闺怨”本意。
这首词在格律、内容感情、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,同时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气派,实为难得。
参考资料:
苏轼 -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 - 创作背景
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写作背景,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历史背景是什么? 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写作时间及背景
问题: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写于何时?
答案: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写于宋代
这首词是《回文四时闺怨》之一。这四首词均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(1080)十月。东坡被贬黄州,“杜门谢客”,冬至后又去天庆观养炼。在无所收获之后,写闺怨回文以解脱。
参考资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