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s

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

作者:苏轼朝代:宋代

苏轼 -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 - 原文

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的全文是什么? 苏轼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txt在线预览

缥缈红妆照浅溪。薄云疏雨不成泥。送君何处古台西。
废沼夜来秋水满,茂林深处晚莺啼。行人肠断草凄迷。

苏轼 -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 - 作者及朝代等信息

问题: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的作者是谁?

答案: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的作者是苏轼, 苏轼除了将进酒,还有其它作品,如: 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; 念奴娇·赤壁怀古; 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; 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; 江城子·密州出猎;

问题: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是哪个朝代的作品?

答案: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是宋代创造的

基本信息描述更多
作者苏轼更多苏轼文章
朝代宋代更多宋代作品

苏轼 -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 - 译文

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翻译及解析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白话文

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中,天空云气稀薄,稀疏的小雨下个不停,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。送君地在何处?在戏马台西。
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,天已傍晚,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。行人断肠之处,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于培杰.苏东坡词选:花山文艺出版社,1984:107-108
2、 朱靖华.苏轼词新释辑评:中国书店,2007:464-466
3、 傅承洲.苏辛词传:吉林人民出版社,1999:106

苏轼 -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 - 词语解释

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重点词语解释,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难点解释

词语词语解释
浣溪沙:词牌名,本唐教坊曲名,又名《浣沙溪》、《小庭花》等。双调四十二字,五平韵。
缥缈(piāo miǎo):高远隐约的样子。
红妆:一说为随行女仆,一说为彩云。
君:指颜、梁。颜即颜复,宇长道,颜渊四十八世孙,赐进士出身,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。《宋史》有传。梁即梁先,字吉老,通经学,工小楷。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,并有诗。
古台:即戏马台。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,相传为项羽所筑,又名掠马台。
废沼:干涸的池塘。
凄迷: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。
善住《送中上人归故里》诗:“野花秋寂历,江草晚凄迷。”

参考资料:

1、 于培杰.苏东坡词选:花山文艺出版社,1984:107-108
2、 朱靖华.苏轼词新释辑评:中国书店,2007:464-466
3、 傅承洲.苏辛词传:吉林人民出版社,1999:106

苏轼 -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 - 赏析

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内容赏析,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修辞手法赏析

 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。全词大半写景,写景却栩栩如生,或视、或听、或声、或色,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,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,下片拓展意境,进一步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。

  寓情于景。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。全词大半篇幅写景,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。

 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:远处,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,天空云气稀薄,零星小雨仍在下着,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。

 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,下片也拓展了境界:昨夜大雨滂沱,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,天已傍晚,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,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。这种种景物只有“红妆照浅溪”略具美感,而因“缥缈”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,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、荒凉。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——“送君”、“行人肠断”,见出送别之意,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,感极而悲的情绪,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。质言之,词人是借萧瑟、凄凉的秋景,来写伤别之情。

  诗中有画。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。这种审美追求,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、画作品的深入体悟,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、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。在这首词创作中,词人充分调动视觉、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,运用白描手法,将远近、高下、隐显、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,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,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。

  对面着笔。这可以从末句“行人肠断草凄迷”看出来的。词人说,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,友人会极度伤心的。单就这一句而论,可以说是情景交融,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,则是从对面着笔。当然,写友人离别的悲伤,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,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朱靖华.苏轼词新释辑评:中国书店,2007:464-466

苏轼 -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 - 创作背景

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写作背景,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历史背景是什么? 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写作时间及背景

问题: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写于何时?

答案: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写于宋代

  据《东坡先生纪年录》,朱孝臧定此词为公元1078年(宋神宗元丰元年)作。石声准著《东坡乐府编年笺注》引傅藻《东坡纪年录》:“元丰元年戊午十二月,送颜梁,作《浣溪沙》。”此词没有标注“送颜梁”的标题,但从内容看是一首送别词,因此大约是“送颜梁”。且薛瑞生先生以诗集同年九月所作《次韵王巩颜复同泛舟》等诗为证,并确定行者为颜复、梁先。不过就“秋水满”“晚莺啼”的描述看,时节应为秋天,而并非十二月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朱靖华.苏轼词新释辑评:中国书店,2007:464-466
2、 马玮.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苏轼: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,2013:128-129
广告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