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s

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

作者:苏轼朝代:宋代

苏轼 -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 - 原文

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的全文是什么? 苏轼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txt在线预览

昨夜秋风来万里。月上屏帏,冷透人衣袂。有客抱衾愁不寐。那堪玉漏长如岁。
羁舍留连归计未。梦断魂销,一枕相思泪。衣带渐宽无别意。新书报我添憔悴。

苏轼 -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 - 作者及朝代等信息

问题: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的作者是谁?

答案: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的作者是苏轼, 苏轼除了将进酒,还有其它作品,如: 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; 念奴娇·赤壁怀古; 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; 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; 江城子·密州出猎;

问题: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是哪个朝代的作品?

答案: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是宋代创造的

基本信息描述更多
作者苏轼更多苏轼文章
朝代宋代更多宋代作品

苏轼 -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 - 译文

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翻译及解析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白话文


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。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,寒意透入人的衣袖。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。哪里还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。
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,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。梦里醒来凄绝伤神,枕上都是相思的泪水。衣带渐渐宽松,不为别的什么。只为新到的书信,又平添了许多憔悴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马兴荣.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1:辽宁人民出版社,1997:590-591
2、 吕观仁.东坡词注:岳麓书社,2005:110
3、 叶嘉莹.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:中国书店,2007:956-958

苏轼 -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 - 词语解释

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重点词语解释,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难点解释

词语词语解释
蝶恋花:词牌名。又名“凤栖梧”“鹊踏枝”等。双调,六十字,上下片各四仄韵。
屏:屏风。
帏(wéi):床帐。
衣袂(mèi):衣袖。
衾(qīn):被子。
玉漏:古代计时器。
长如岁:度夜如年。
羁(jī)舍:寄居之处。
归计:指回朝廷当官,一说指回归故里。
衣带渐宽:指人因忧愁而消瘦。
新书:新写的信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马兴荣.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1:辽宁人民出版社,1997:590-591
2、 吕观仁.东坡词注:岳麓书社,2005:110
3、 叶嘉莹.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:中国书店,2007:956-958

苏轼 -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 - 赏析

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内容赏析,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修辞手法赏析

  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,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,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。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“愁”,这是继柳永之后,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。

  上片,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。开头一句,气势磅礴。“昨夜”点时间,“秋风”点时令,“万里”点风势。第二、三句写深秋夜风冷煞人:白色的月光进到室内,冷光加冷色,“冷透人衣袂”。“冷透”二字,极其传神地将人的冷感带上了穿透力。由于秋夜秋风秋月秋冷,引发最后两句描写其后果:词人就是被大被裹住,还是“愁不寐”。那“愁”不是因为太冷,而是有难言之隐;词人“那堪玉漏长如岁”。“那堪”不是因为“玉漏”滴得太慢,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碍。这种“愁不寐”、“玉漏长如岁”,道出了词人难盼天明的煎熬心态,可谓人木三分。这一过渡句没有立刻给予回答,只好留待下片分解。

  下片,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。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道出: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,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。“功名真已矣,归计亦悠哉。”(苏轼《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》)第二、三句从相思的角度来回答为何“愁不寐”,“那堪玉漏长如岁”。梦停止了,人清醒过来了,痛苦啊,“魂销”魄散,肝肠寸裂,似有“夫人,魂以守形,魂散则形毖。今别而散,明恨深也”(江淹《别赋》)的愁恨。再看看“枕”上,满是“相思泪”:问我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眶泪水向枕流。

  最后两句,写“愁”上加“愁”,秋夜秋风秋月秋思愁煞人。“衣带渐宽无别意,新书报我添憔悴。”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,为相思而憔悴消瘦。“新书报我添憔悴”,妻子近日来信,说她因思“我”而一天比一天憔悴!说月能“冷透人衣袂”,说“玉漏长如岁”,是无理的,但却合情。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,仅出“衣带宽”意,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。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(《凤栖梧》)中脱化而出,况且,“衣带渐宽”、“憔悴”等字面也有关连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范之麟主编.《全宋词典故辞典》(下册):湖北辞书出版社,1996-12 第1版:第1319页
2、 程自信 许宗元主编.《宋词精华分类品汇》:中国青年出版社,1994年03月第1版:第888页
3、 吴企明著.《葑溪诗学丛稿初编》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2-08:第157页
4、 叶嘉莹.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:中国书店,2007:956-958

苏轼 -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 - 创作背景

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写作背景,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历史背景是什么? 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写作时间及背景

问题: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写于何时?

答案: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写于宋代

  此词《总案》与《编年录》失载,朱本、龙本未编年。苏轼凡秋中为客者七,惟公元1085年(元丰八年乙丑)由常州赴登州,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,最与此词相符。《与杨康公三首》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,云:“两日大风,孤舟掀舞雪浪中,但阖户拥衾,瞑目块坐耳。杨次公惠酝一壶,少酌径醉。醉中与公作得《醉道士石诗》,托楚守寄去,一笑。某有三儿,其次者十六岁矣,颇知作诗,今日忽吟《淮口遇风》一篇,粗可观,戏为和之,并以奉呈。”又,《书遗蔡允元》:“仆闲居六年,复出从士。白六月被命,今始至淮上,大风三日不得渡。”这与词中“秋风来万里”、“羁舍留连”甚合,故编元丰八年乙丑(公元1085年)九月,作于楚州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谭新红,萧兴国,王林森编著.《苏轼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》:崇文书局,2011-12:第229页
广告位